top of page

 

 

 

自序

 

        吾出生在楊(陳)氏太極拳和白蓮教的發源地,自幼受父教儒家之《四書》、《五經》的影響和熏陶,對中國古文化、武術、氣功偏有嗜好。吾父楊風泉為太極拳高手,武術館之學生。在我牙牙學語時,就將太極拳的路數,氣功之法、修、防,創傷之治療授於我,儘管我當時不懂,但白紙一樣的腦海早已深深埋下種子。有幸1961年步入醫學之門,接受西方醫學的教育,爭相習效,以為不世之珍寶,發現西方醫學,初則上承古人餘緒,以求個體觀察之知識,繼而採用顯微工具,致力細菌病理之探討,進而又進入微觀整體觀,將人的內臟切成一塊一塊,從而分個臟腑,再往整體融合之境界,與中醫內經整體論無法比擬。群體整合之可貴,絕非一蹴而就,粗樸之業,歷久猶新,積漸為雄,當無疑義。環視國內,西方醫學至上,向聲背實,貴遠賤近。即使我崇針灸,卻不明經絡之深奧;雖用中藥,則不辨運氣,不管子午時間的配伍禁忌。更有甚者,不肯虛心受納,更無力潛心研究。己之不明,反斥之於人,指中醫不科學,使自己陷入不科學之境地。精鑽細學,想利用西醫解病人之百苦。十年過去了,外科手術精堪,切割病人於術床之上,雖想用無痛苦之診治施於病人,然上天無路,入地無門。面對廣大農村缺醫少藥之境,焚心炙肺,夜不能眠。如何解病人之苦,為我終生奮鬥之目標…… 但西方醫學無論如何也無法

賦於我無痛無苦之診治法。醫者為人司命,不應拘囿門戶,自劃鴻溝,抹煞傳統,自不足採;抱殘守闕,更不足取。我決心博採眾醫學之長,沿中西醫學結合之規,另闢蹊徑,確立精神意識,運用西醫學解剖、生理、病理科學檢查之長,昔先賢運用陰陽之虛實,五運之盛衰,六氣之勝复,七情之順逆,經脈臟腑之貫通,營衛氣血之道路,天地之象分,氣功之精粹,死生之兆彰,稽之有徵,驗之不忒,繼承醫學之源本,實醫家之律梁。然其蘊精奧,雖屢經名醫、名師教授,猶苦其文義浩渺。我從七十年代至今,潛心醫籍,頗涉醫理,廢寢忘食,晝夜不寐,輒不自揣,廣求內經諸本,旁搜諸家精華,尋覓民間祖傳,探訪資深學者,博採眾長,交流學術,反复研究,細心思考,出法於臨床驗證,百例有效方歇。定一成功之例,再做新研。日復一日,月飛速去,年復一年,功夫不負我,八百餘種病症在我手下降服,數十萬病人獲福。理論、實踐、再理論,定法固位,已成系統,互參考訂,匯而成章,終於1988年底成書。再於1995年曆經九次改稿,終於年底成書。名之曰《楊永淑療法》,使初學者不至有茫無津涯之嘆。讀者可深知各病之所起;成病之原理;經絡之行路與西醫解剖之關係;氣功的奧秘與先賢闡述之含義;六十年甲子規律的運用,五運六氣對人體的侵及;子午流注對氣血行走的導航,神居之位的躲避契機……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,對人體生理活動、病理現象、診斷和治療等規律之客觀認識,結合自

然科學做出較系統而全面的整理。

        此書問世,除基礎理論外,可供各界人士做保健、預防的醫學科普讀物。固知學淺才疏,陋詞區區,不敢雲盡善,深願同道賢士,尋瑕索疵,盡攻餘短,以補不足,便再版時予以更訂。以期日有

進益,光大中國醫學,則餘亦有榮焉。

      在研究這個療法和寫書過程中,承蒙科技界、醫藥界、政界的專家、學者、前輩、同道賜教,受益

匪淺。在此書問世之際,謹致厚謝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楊永淑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1995年11月18日

bottom of page